行业资讯 | 一块奶酪引起的跨国李斯特菌疫情,生产环节卫生管控再敲警钟
近日,欧洲数国相继报告发现李斯特菌确诊病例,截至8月19日,已有2例死亡;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ECDC)于18日确认本次跨国李斯特菌疫情为法国一公司所生产的花皮软质奶酪引起,涉事产品分销网络涵盖32个国家和地区,涉事公司已宣布召回2025年6月23日前生产的所有批次奶酪,奶酪受污染的原因尚待调查。

李斯特菌是食源性细菌,可引发食物中毒。受感染后的症状包括发烧、肌肉疼痛、恶心和腹泻,对孕妇、婴儿和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具有致命风险。
尽管涉事公司在生产奶酪时使用了巴氏杀菌,但后续加工过程仍存在风险,若切割、包装等设备表面残留有李斯特菌,可通过接触直接污染成品。且李斯特菌具有嗜冷特性,在 4℃环境下仍可缓慢繁殖,涉事奶酪在冷藏运输(2-8℃)和零售环节(如超市冷柜)中,微生物可能持续增殖。

此外李斯特菌在人体内潜伏期最长可达28天,若员工未规范穿戴食品工作服,皮肤屑、毛发或呼吸飞沫可能携带细菌进入食品接触面。
而奶酪属于发酵食品,制作过程依赖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的发酵作用,对生产环节的卫生要求更加严格。

首先不同生产区域应执行 “洁净区 - 准洁净区” 的分级防护,不同区域工作服不混用,不混洗,人员不串岗,避免交叉污染。

其次工作服推荐采用聚酯纤维、尼龙等高密度材料,其分子结构可有效阻隔 0.1-10μm 的微生物,尽量不适用含棉面料,棉质面料纤维疏松易吸附微生物,对细菌的截留率仅为聚酯纤维的 1/3。

洁净区推荐使用三连体式设计,配合弹性收口袖口、裤口,减少皮肤暴露;佩戴口罩、护目镜,防止呼吸飞沫污染;避免使用纽扣、刺绣装饰等易脱落部件,同时也减少微生物附着载体。

员工穿戴工作服时,注意穿戴流程,“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确保工作服完全覆盖便服,穿戴完毕后通过风淋系统消毒再进入车间。
清洁区工作服清洗后应进行消毒作业,80℃以上蒸汽或含氯消毒剂浸泡 10 分钟,就可杀灭绝大多数残留微生物。
食品企业生产环节的卫生管控向来是重中之重,并不局限于某一类食品,唯有构建贯穿生产流程的系统性防护体系,并准确的落到实处,才能从源头掐断风险,守护消费者 “舌尖上的安全”。
上一个: 无